20251011葉家興

人工智慧終結百病

君看一葉舟/專欄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前童星50歲因癌症去世,讓人想起去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薩比斯的夢想:利用人工智慧(AI)突破新藥研發的「雙十原則」(成功的新藥需耗資十億美元、歷時十年以上),最終實現「消滅所有疾病」的終極目標。

 哈薩比斯是谷歌旗下的同構實驗室總裁,其團隊包括5位諾貝爾獎得主,官網開宗明義標示「Solve All Disease」3個英文字,展現出強烈的科技樂觀主義。這種信念源自對現代新藥研發浩大工程的反思:從設計化學分子式,觀察其與疾病靶點的相互作用,到進行動物和人體臨床試驗,整個過程猶如在大海撈針,需要經歷無數次試錯。

 同構實驗室開發的AlphaFold從原子層級精準解析生命的「原始程式碼」──蛋白質的相互作用、複合物的形成機制,以及疾病如何擾亂這些精密過程。該模型在超級電腦上模擬藥物與靶點的結合,大幅提升了藥物發現的效率和成功率。將原本需要數年的前期研發壓縮至數月,同時顯著降低成本,使根治疾病的目標在經濟和時間成本上似乎變得可行。

 「根治所有疾病」的口號,無疑是一個極具感染力的動員工具和敘事框架。它描繪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圖景,用於吸引頂尖人才、投資和公眾注意力。然而,這個技術烏托邦式的宣言,忽略了疾病與人類之間深刻複雜的生物學、哲學和社會關係。它將疾病簡化為一個可以「解決」的靜態工程問題,而忽略了其作為生命系統內在的一部分,及在社會、文化和哲學建構中的多維本質。

 首先是生物學層面的複雜性:病原體和癌細胞不斷進化;抗生素引發耐藥性;標靶藥物促使癌細胞新突變,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軍備競賽。同構實驗室的前身DeepMind團隊開發的AlphaGo曾擊敗圍棋大師李世石,其著名的第37手突破千年棋理,證明AI能夠發現違背人類直覺卻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現代社會的許多疾病存在大量社會、環境與心理因素,如貧困導致營養不良,汙染引發癌症併發,壓力與精神創傷導致的心理和生理疾病。這些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或許已經超越同構實驗室AI模型的能力邊界。

 技術敘事中心的樂觀主義也無法回答死亡的必然、疾病與人類共生關係等哲學問題。例如,許多疾病的最大風險因素是衰老。但將目標指向戰勝衰老和死亡,這真是人們追求的終極願景嗎?

 疾病和死亡賦予了生命意義、緊迫性和世代更替的價值,與人類文明形成深刻的共生關係。所以AI真正的突破或許不在於建造「無病天堂」,而在於幫我們更好地理解、管理並與疾病智慧共存,同時確保這些進步能夠公平惠及全人類。

 更重要的是,我們面臨著資源配置的「電車難題」:應該將寶貴的AI算力用於為超級富豪延續生命,還是解決更迫切的公共衛生挑戰,如改善基礎醫療、消除營養失衡、提升衛生條件?這些涉及社會公平與資源分配的核心難題,終究無法交由AI代為決斷。(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