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之盾 兩岸再陷敵意螺旋

賴總統10日進行總統任內的第二次國慶演說,從內容來看,經濟與民生主軸較凸顯,顯示出「內政優於對外(包括兩岸)」的施政重心。例如他所提到的投資台灣方案、AI建設、青年與長照支持、租屋與育兒補助等,占比遠高於對外或兩岸關係論述。看得出來「以內政強基礎,以實力穩外部」的基本布局。
在內政優先的論述中,又可看出提及照顧青年的部分比例較高。從選舉的角度來說,青年選票是重中之重,幾乎成為各黨努力耕耘的目標,賴總統透過青年政策利多,一方面是在平衡社會資源的分配,另一方面也想要創造選舉中的長期支持者。
在這次賴總統的演說中亦可看出美國政策對台灣的引導性。例如,今年4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曾批評中共「濫用」2758號決議,以排斥台灣、限制他國政策選擇。9月19日美國在台協會更批評中共試圖扭曲《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強調二戰相關文件未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
賴總統在演說中就指出,「期待中國能體現大國的責任,停止扭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以及二戰歷史文件,並且放棄以武力及脅迫方式改變台海現狀,共同維護印太和平穩定。」這兩點,與美方的宣示重疊性非常高,顯示當前賴政府確實存在回應美國的政策壓力。
此外,提高台灣防衛預算在GDP的占比是川普第二任期不斷向台灣傳遞的政策訊息,這次賴總統演說特別強調2026年我國國防預算將提升至GDP的3%,在2030年前,將達到GDP的5%。在大量的國防預算成長預期下,「台灣之盾」(T-Dome)應運而生。
雖然「台灣之盾」是種典型的防禦思維,且能夠墊高中共武力犯台的成本,提升一定的阻卻「武統」之效,不過仍需注意在「安全困境」思維下,台灣墊高防禦能力可能誘發中共新一輪加大對台軍事部署的力道,使兩岸陷入再一波的「敵意螺旋」困境。
去年賴總統在就職演說及雙十講話時,曾拋出若干兩岸可以合作的方向,包括陸客來台、陸生來台,以及氣候變遷議題的合作可能。但時隔1年多,兩岸在這些部分都毫無進展。也許對賴政府而言,與其拋出議題得不到回應,不如不提。故今年的國慶演說,賴總統不再提出兩岸合作的方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賴也沒有再重申「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等強硬論述。
根據目前從我國防部監控的資料顯示,中共近期似乎沒有軍演的打算。兩岸關係比去年的「冷和」似乎又顯得更為「冷靜」。(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