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視界光影築夢 60件角逐金飛燕
盲盒創作激發靈感 鏡頭下的兩岸文化交流
2025年第十一屆「金飛燕」海峽兩岸微電影微視頻大賽入圍名單,10月1日在武漢揭曉,來自兩岸青年創作者的600多部作品中,選出60件入圍提名作品,進入最終角逐階段。
從「我見」到「AI視界」
本屆大賽由湖北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與湖北經濟學院聯合主辦,以「I·視界」為主題,巧妙融合「我見」(I see)、「AI」(人工智慧)與「Eye」(視覺),鼓勵創作者用鏡頭講述真實的「我」與時代的「我們」。
作品主題橫跨「中華文化、人間煙火、科技奇境、鄂颱風華、文旅新潮、千行百業」等方向展開創作,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也有對新科技的詩意描摹。大賽支持手機拍攝、AI特效與專業攝製並行,真正實現「小切口講大故事」的創作理念。
自4月啟動徵件以來,大陸與台灣地區的青年創作者反應熱烈。五個月內,兩岸共投遞作品600餘部,內容從紀錄片、劇情短片、動畫到實驗影像,題材多元,風格鮮明。徵集作品時長在60秒至20分鐘之間,每一部都代表著新世代對光影語言的探索,也折射出兩岸青年對生活的共同感知。
評審陣容豪華
本屆終審評委陣容堪稱「影像界夢之隊」。來自大陸與台灣的七位專家,涵蓋導演、學者、影評人與文化研究領域代表人物。大陸評審包括:湖北省電影家協會主席陳敦亮、華中科技大學副院長郭小平、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中國作協與影協雙會員童江南;台灣評委同樣星光熠熠: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導演講師顏景弘、巴黎電影學博士蔡文晟、新媒體導師杜長諺。他們將秉持「執鏡為尺,光影為度」的專業精神,在終評階段為入圍作品打分,屆時,萬眾矚目的金、銀、銅飛燕獎以及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多個單項獎項將逐一揭曉。
今年的「金飛燕」入圍作品從日常細節切入,捕捉兩岸青年相似的焦慮與希望,有人用鏡頭記錄父輩的老行業,有人用動畫講述AI時代的孤獨,有人用微紀錄重現鄉村振興的故事。
主辦方表示,大賽希望「以鏡頭為筆、以光影為墨」,讓兩岸青年在創作中尋找到共同的文化基因。這些作品不僅展示創意,更成為文化交流的窗口與心靈橋梁。
此外,本屆大賽還將於十一月推出微電影微視頻嘉年華系列活動,並首次推出「創作盲盒」特別企劃,參與者將隨機獲得拍攝主題、道具或劇本片段,並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作品。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星與導演童江南將親自參與,與青年導演即興共創,激發無限靈感。
主辦方將邀請影視行業資深製片人、平台代表與影評人,舉辦「光影青年沙龍」,討論短視頻時代的影像價值與敘事創新,讓這場競賽真正成為孕育新導演與新創作者的孵化器。(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