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島逆襲 《左耳》點燃觀光
一部青春電影《左耳》讓漳州東山島從一個靜謐的漁港,一夜之間成了全大陸的「網紅打卡地」。電影中那片被陽光親吻的南門灣、那條無數人重拍的堤壩,成了影迷朝聖的青春記憶地標。而這場因電影而起的爆紅,讓人不禁思考:一座小島的命運,能否靠一部電影改寫?
2015年,蘇有朋執導的《左耳》不僅在大陸票房斬獲4.86億元人民幣,更讓他一舉入圍第52屆金馬獎最佳新人導演提名。而劇中取景地東山島南門灣,也因此聲名大噪。「黎吧啦的故鄉」成了年輕人心中的浪漫象徵。許多影迷不遠千里,只為找回那個「一起吹海風的夏天」。
堤壩上隨處可見模仿劇照拍照的遊客,沿岸的民宿、咖啡館、餐廳,幾乎都冠上了「左耳」的名字。到了傍晚,海風吹起,夕陽灑滿海面,遊人三三兩兩地散步、聽海、拍照,夜幕降臨後,堤壩搖身變成美食一條街,烤海蠣、茶泡飯、手搖飲,一切都散發著煙火氣與浪漫感。
不過,東山島的魅力不止電影濾鏡。全台上千座關帝廟的「祖廟」就坐落於此。自2012年起,當地整合了東山關帝廟、銅山古城、黃道周故居、風動石景區等資源,打造出集文化展示、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關帝文化產業園」。如今,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前來參拜、遊覽、尋根。
沙島變綠洲:東山人的奇蹟
東山的觀光旅遊,並不是老天爺賞飯吃的那種。這座綠意盎然的島嶼,70年前卻是一片「光山禿嶺、風沙漫天」。昔日,島上流傳一句民謠:「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裡,季季都有災。」但東山人沒有被命運打敗。他們十年如一日地植樹造林、修建水利,硬是讓「沙島」變成了「綠洲」。這份堅韌與毅力,也成了島上最動人的底色。
根據2023年統計,東山縣全年接待遊客高達1104.65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122.28億元人民幣。每一分成績,都刻著東山人的汗水與智慧。
從「三不起」到「帶貨王」
如果喜歡吃海鮮,來東山就對了。東山到漳州市區車程約2小時,當地有個笑話:東山人到了漳州市區都不吃海鮮,因為嫌棄牠不夠新鮮。這個曾經貧困到「報紙訂不起、電話費交不起、煤油燈點不起」的小漁村,如今靠一根網線翻轉命運。
2016年隨著電商與短影音的興起,澳角村抓住了「直播帶貨」的浪潮,主打「漁船直達餐桌」的供應鏈模式。村民們不再單靠捕魚為生,而是化身主播,在碼頭、冷庫現場直播─海鮮起網、分揀、打包,一鏡到底。這種「真實感」建立了強大的信任,也讓他們贏得了全國買家的青睞。
澳角的成功,不只是因為會賣貨,更因為他們掌握了三大優勢:一是源頭優勢,漁民自家捕撈的新鮮海產,品質保證;二是減少中間商,直接透過平台銷售給消費者,讓價格更實在;三是專業與真實感,幾代都是討海人,主播直接在碼頭、加工廠或自家冷庫進行直播,向觀眾展示漁船歸港、海鮮分揀、打包發貨的全過程,極大地增強了信任感。觀眾可以實時詢問海鮮的規格、做法,主播現場解答,營造了濃厚的購買氛圍。
東山三引擎 旅遊+文化+電商
從《左耳》的浪漫,到關帝廟的信仰,再到澳角村的智慧轉型,東山島用不同的故事講述著同一件事,韌性與創造力。當地政府積極推動旅遊升級與數位行銷,從生態保育、文化創新到青年創業,都在探索讓「海洋經濟」與「影視文化」共榮的可持續之路。
有人說,電影讓世界看見了東山,而電商則讓東山走進了世界。未來的東山島,或許不再只是「黎吧啦的故鄉」,更會成為新時代「綠色創富」的典範島嶼。正如島上流傳的一句話:「海浪會停下,但東山人不會。」(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