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蔡宜伶/南京報導

沉睡千年 盱眙金獸守護傳奇

image
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金獸。(蔡宜伶攝)

 在南京博物院的浩瀚藏品中,一抹溫潤的金光靜靜閃耀。走近一看,那不是裝飾,也不是器皿,而是一隻神態安詳卻威儀天成的「金獸」,被譽為博物院「鎮院之寶」的傳世珍品。

 這尊金獸出土於1982年,地點在江蘇省盱眙縣胭脂鄉的客莊密藏遺址。考古學家研判其年代為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距今已近兩千年。金獸通體由高純度黃金鑄造而成,含金量高達99%,重達9100克,是中國考古史上出土最重的黃金器物之一。厚重的金光,讓它既像神靈的化身,也像時間的見證者。

 金獸長17.5公分、寬16公分、高10.2公分,造型渾圓而穩重。牠腹臥而伏,頭微抬、眼微張,似在靜觀四方,又似在默默守護。頸間三道項圈象徵王者的尊榮,肌理線條流暢有力,腹部內壁更刻有「黃六二年」字樣─這道銘文成為考古學家確定年代的重要依據,也賦予這尊金獸歷史的靈魂。

 學者推測,這尊金獸極可能是皇族貴胄的珍藏,用於鎮護財富與驅邪避災。古人相信,金能辟惡,獸能鎮宅,二者結合便是力量與祥瑞的象徵。也有觀點認為,它或是陪葬用的「守靈神獸」,寓意亡靈安息、魂歸永恆。無論用途如何,金獸所承載的,是古人對權力、生命與天地秩序的深刻信仰。

 走進南京博物院的展廳,金獸被安置於專屬恆溫恆濕的玻璃櫃中。柔和暖光自低角度打上,金色光澤在靜謐中流動,彷彿那尊沉睡千年的神獸正緩緩甦醒。每一位凝視牠的觀眾,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凝視,這不僅是黃金的光,而是文明的光。

 金獸的出土,標誌著中國古代金屬工藝的巔峰。中空的鑄造技術、勻稱的比例設計、流暢的造型語彙,展現出古代工匠對火候、熔鑄與藝術的完美掌握。

 如今,這隻從盱眙走出的「黃金守護者」靜靜佇立在展櫃中。牠不言不語,卻似在無聲述說著千年的傳說,一段關於權力與信仰、藝術與技藝的故事。(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