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佛像致敬 李真回歸古美術
李怡芸/台北—上海專訪
台灣藝術家李真最為人熟知的「大氣神遊」系列,圓潤身形的雕像被許多人定義為佛像,但他卻強調「那已經不能說是佛像,那只是我心中的佛」。近日他的首次上海個展《古往今來》則罕見地展出他較早期傳統的佛像作品,李真希望藉此也詮釋出自己的創作歷程,從向高古致敬的佛像,到自我救贖的雕塑作品,都是在做自己。
李真自言早期的美術訓練也是西方藝術的素描、寫生、靜物風景畫,但「我骨子裡就比較喜歡古董、古美術,常常去走訪閩南式或日據時期的建築、工藝。」西式的教育養成與中式的文化環境,造就他在剛開始著手佛像塑像時的基礎,他的《水月觀音》創新形式,讓觀音坐在月亮上,一時間造成爭相模仿。
此次李真早期的「空靈之美」、「虛空中的能量」等佛像作品在上海震旦博物館,與北齊、北魏等時期的高古佛像共同展出,李真表示:「一開始是很忐忑的,看完場地,回台隔天馬上回書房去看自己的《水月觀音》,最後我還是認為:可以。」他以寫實與抽象畫來比喻自己早期塑佛像與今日做雕塑的不同,希望藉著與高古佛像對話的展出,也看見自己「當時為做傳統佛像所下的工夫。」
放棄以塑佛像致富的路,李真仍聽從內在的本質「做自己」,在1997、1998年間他大量地閱讀佛學典籍,「倒不是為修行,而是讓我認知生命意義,以及自我和外在關係。」對於習慣於李真「做佛像」的人而言,他接下來圓潤、碩大的雕像被視為「離經叛道」,但李真融合儒、道、釋的思維,其實想呈現的已不是功能性、受奉養的佛像,而是「心中的力量」。
每當談及佛像的當代性,李真總是要強調,佛像在不同朝代因應不同審美和社會需要,而有不同的面貌,自己能做的只是「自我的救贖和解脫,想讓自己快樂」一如他一直質問千百年來人類的物質文明進化,但真能帶來精神的進化?無法期待大家如何看佛像和自己的作品,李真認為藝術只能回歸自己的內在與感官,「如果說我找到了共鳴,那就只是不小心碰觸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