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1李怡芸/專訪

小龍女就是很小籠包 超級金庸迷為陳妍希平反

image
香港金庸作品藏家邱健恩,長年收藏金庸舊版小說及文創商品。(記者李怡芸攝)

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上月辭世,迄今將滿月,華人圈各項對他的憑弔與紀念絡繹不絕,近日台灣遠流出版社也在台北華山創意園區舉辦金庸紀念展,金庸相關作品藏家、香港金庸館特約研究員邱健恩來台觀展也指出,金庸小說已隨著「自力輪迴」與「他力轉生」而成為金庸現象。

曾在台大念中文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邱健恩自上世紀90年代起,陸續在港、台舊書攤收金庸小說和漫畫,2005年朋友在新加坡為他收到一套1959年《明報》出版的110冊《神鵰俠侶》,「當時還不知道那是大家都在找的版本!」當時約莫3萬台幣入手的一套書,現在行情已飆至40萬台幣上下。「對我而言,更看重的是文獻價值。」

邱健恩的收藏如今大多借給香港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展出,他自己最珍視的是金庸早期小說,一如《明報》連載時多有插畫,而那些插畫十分接近金庸自己對角色的設定,後期小說往往把插畫取消,在他看來「盡可能呈現當時連載樣貌的版本,更接近金庸觀念中自己的作品。」邱健恩也替陳妍希飾演的小龍女「平反」指出:「看最早期連載的插畫會發現,小龍女就是很『小籠包』。」

邱健恩認為,金庸雖已辭世,但「金庸」已成為一個集合名詞,不再只是一個人而成為現象,甚至擴大至任何一個改編的創作者,「如李志清的插畫,如黃輔棠的《神雕俠侶交響曲》都是往藝術化的方向將金庸作品的生命力無限放大」甚而邱健恩認為一些未獲授權的同人誌、漫畫,也是當代讀者被金庸作品觸動,進而重新詮釋,「可以說,一個人有一個金庸」每個人都成為金庸文化現象中的一塊拼圖。

邱健恩認為,相較於古龍、梁羽生,金庸作品最容易被改編的原因在於「內容豐富,包含的中國文化元素也最多,展示出來的畫面最好。」從武功套式「降龍十八掌」、「乾坤大挪移」到融入佛、道思想,都是華人能理解、想像的描寫。此外,邱健恩認為金庸最值得佩服之處在於「自力輪迴」,即自己對作品的再三修潤。

「從不同版本,可以看出金庸花很多時間在文字上,十分看重小說的語言。」邱健恩比較不同版本,發現金庸有時甚至是標點也細細推敲,認為這也是金庸小說能夠歷久彌新的原因之一,「雖是半文白,但恰到好處,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