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2文:劉秀芬

陳三火 剪黏隨緣做出新創意

image
剪黏大師陳三火以敲代剪,以回收的瓷器敲成碎片,再黏貼出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獨特作品。攝影:劉秀芬

人稱「火師」的剪黏大師陳三火,原本被父親安排學木雕,卻違抗父命跟著大哥李世逸四處蓋五穀王廟、學剪黏,一做就是50多年,並從匠師轉藝師,還用回收陶瓷取代傳統玻璃,打造出風格獨特的作品,獲台灣工藝之家認證及薪傳獎肯定。

 出生於台南麻豆的陳三火,父親是廟宇彩繪師,安排每個兒子學習不同技藝,從母姓的大哥李世逸學剪黏,他則學木雕,初二暑假看到大哥的師父在剪玻璃,覺得有趣,也拿起刀剪試做,當場獲得稱讚,就決定違抗父命棄學木雕,初中畢業就跟著大哥及師公、師叔學藝。

 陳三火表示,剪黏師很辛苦,一邊工作一邊學藝,不管天氣冷、熱都要待在屋頂上,且經常得離鄉背井,在廟裡席地而睡,還要煩惱蓋完一間廟後,下一個工作在哪裡。

 陳三火說,大哥很嚴格,卻也奠定他的技術基礎,當時每月向大哥領4000元薪水,曾有宮廟出1萬6000元請他,在師弟勸說下,才決定留下來繼續學習。

 為了得到大哥的讚許,陳三火有次剪黏1隻鳳,把羽毛黏得很密,大哥看了直搖頭,「這樣不對!尾巴要像扇子一樣展開,根部密、尾部鬆,才像要飛起來的樣子。」讓他驚覺自己雖然已有基本功,但技巧與經驗仍顯不足。

 陳三火出師後累積多間宮廟作品,還曾獲邀到日本、香港創作,積極吸收不同匠師經驗與技巧後體會到「400年來厲害的剪黏大師很多,但藝術品都在屋頂!」他發現,若想傳承剪黏工藝,必須藝術化、家庭化,走出自己的路,開始有了將工藝轉向藝術的念頭。

 他2002年到台中豐原修復因921地震損毀的慈濟宮,隨手用碎花瓶拼黏出一尊達摩,從此開始以回收花瓶敲碎當剪黏素材,創作出一尊尊獨特作品。他說,傳統剪黏是「隨我」,要方、要圓,剪好再貼,他的創作則是「隨緣」,看花瓶碎片形狀顏色自由創作,每件作品都獨一無二。2005年,台南北區鄭子寮福安宮邀他做屋脊裝飾工程,並指名要他創新的敲黏,成為他打開敲黏工藝知名度的起點。

 「傳承是我的使命、創新是我的目標、創作是我的興趣。」陳三火說,剪黏是逐漸沒落的工藝,傳承除了教學生了解剪黏之美、學習剪黏之藝,最重要的是運用剪黏之法,創作出特色作品,才能延續這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