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數量達標忽略品質 使用率低 議員指共融遊戲場 名存實亡

台北市政府於2016年起陸續在市內設置共融式遊戲場,成全國先驅,但國民黨台北市議員詹為元認為,多數共融式遊戲場歷經多年,有選址不佳及未符合所有兒童之需等問題,僅「數量」達標忽略「品質」,形同名存實亡。公園處表示,民眾意見都有納入考量,未來會再針對交通、停車、無障礙動線等盤點規畫。
詹為元指出,北市府雖然不斷增設共融遊戲場,但卻出現「重數量、輕品質」的問題,導致部分公園遊具使用率低,甚至影響一般遊具的多樣性與挑戰性;雖然名為共融公園遊戲場,但選址卻在不適當的地點,或是遊具未真正共融,導致整體設施狹窄、一般遊具的可玩性降低,甚至影響其他兒童的遊戲體驗。
詹為元認為,北市要真正發揮共融遊戲場的價值,不能只是盲目擴增數量,而應做到「先盤點、再規畫」,北市府應優先全面盤點現有的公園綠地,確認條件、機能是否適合設置共融遊戲場,而非只是隨機選址。
公園處表示,規畫新建或更新共融式遊戲場,除參考社會局訂定的「台北市政府共融式遊戲場設計原則」外,都會納入公民參與精神,舉辦工作坊或說明會聆聽各方建議,並邀集公民團體如特公盟或身障童盟等NGO團體及當地居民參與設計討論。
公園處強調,在設計共融式遊戲場或遊具選用,除了考慮身心障礙者或特殊兒童的需求,同時也需要考量一般兒童的使用需求,在安全、無障礙及符合國家標準規範為前題的條件下,提供不同年齡、能力的使用者一同遊玩的場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