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 龍眼歉收 內門農民轉型種芭蕉

高雄內門區向來是龍眼種植重鎮,但近年連年歉收,農民難以維持生計,紛紛改種芭蕉、鳳梨、芭樂等作物,其中,內門惡地栽種的芭蕉因口感獨特、取得產銷履歷認證,價格可達每公斤140至160元,相較一般4、50元的平均價高出許多,逐漸取代龍眼,成為農民轉型首選。
根據高市府農業局統計,內門區龍眼種植面積自2019年的535公頃降至2025年443公頃,減少92公頃;芭蕉則從194公頃增至257公頃,成長63公頃。由於龍眼多以加工銷售為主,人工成本高且老樹凋萎,經濟效益下降,農民逐漸轉種芭蕉,以求穩定收益。
種植龍眼超過15年的農民楊忠麟表示,他原本種了將近4甲地的龍眼,卻連續3年收成不佳,今年雖一度因花況良好抱持希望,但7月底颱風豪雨造成大量裂果,辛苦付諸東流;他無奈說,近年逐步改種芭蕉,「管理簡單,又能全年採收」,目前收成都交由農會協助銷售。
72歲月姓農友也面臨相同困境,他栽種龍眼超過30年,因颱風後收成全數落空,「今年真的完全沒收成。」為了穩定收入,決定將一半土地改種芭蕉,至少能繳交農會,不必再為收成擔憂。
內門農會總幹事高菊蓮表示,近年龍眼產量不穩,農會積極推廣「內門惡地芭蕉」,並協助農民取得產銷履歷,讓芭蕉在中北部市場價格穩定,她指出,惡地缺水反而有利芭蕉生長,果實香甜,吸引更多農民改種。
高菊蓮指出,氣候挑戰下,農民紛紛改種芭蕉,去年底內門芭蕉在台北拍賣市場曾創下每公斤260元天價,不僅鼓舞農民,也讓內門芭蕉逐漸成為新的地方名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