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8羅琦文/屏東報導

屏東五溝水生態復育 再現原生物種

種下石龍尾草、水蕨 野放條紋小鲃

image
萬巒鄉公所與五溝守護站在五溝水繞園溝實施原生種水草及魚苗復育。(羅琦文攝)

 屏東縣萬巒鄉公所27日舉辦五溝水生態復育活動,由萬巒鄉長林國順與五溝守護工作站長劉晉坤帶領志工及社區民眾,在五溝水劉氏宗祠前的繞園溝清除外來種巴拉草,並種下原生石龍尾草與水蕨,再放流原生種條紋小鲃,接著騎乘單車在台全最完整客家文化聚落五溝社區舉行文化導覽低碳之旅。

 林國順說,萬巒以水岸景觀、五溝湧泉及全台最完整客家聚落聞名,感謝祖先留給子孫好山好水,他們想要將這些美好的人文景致傳承下去,所以與劉晉坤以及志工們共同發起回到五溝水繞園溝,針對在地探芹草、條紋小鲃等原生種動植物實施復育工作,讓這些代表在地精神的原生物種能川流不息、開枝散葉。

 劉晉坤指出,小時候有許多豐富的自然生態,近幾十年來,隨著工商業的發展,以及舊有的稻米產業改變為檳榔、香蕉種植,水圳溼地對作物灌溉的重要性不若以往,當人與水的關係逐步疏離,許多問題也由此而生,現在整個溼地生態系持續面臨棲地劣化,導致溼地生物多樣性漸漸消失,再加上外來物種入侵,雙重壓迫下,讓本土物種快速消失。

 劉晉坤說,這次復育工作先將水圳河道的外來強勢物種如巴拉草等水草清除,讓生存空間騰出來後,再種植世界級水草探芹草以及稀有品種類雀稗、屏東石龍尾等本土種水草。

 劉晉坤表示,在復育原生水草的同時,也將原本在五溝水域生長、10多年前移地六堆文化園區復育的條紋小鲃,野放回五溝水流域,在野外溪流繁衍到一定數量後,又放回文化園區基因交換,可避免原先在封閉環境中基因一致化的情況,讓遭受壓迫而減少的魚類得以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