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 原民藤藝交流 盼正視傳承危機

台東建和部落首度舉辦跨族群藤編工藝交流會,來自各縣市的原民藤藝師與大家分享技藝與文化故事,其中,宜蘭泰雅族工藝師陳明仁與太魯閣族青年張亞伯,因藤編從師徒情誼發展為跨族群的家人,成為技藝傳承中的有趣故事。然而傳統工藝長期仰賴少數長者苦撐,原民會卑南族群委員汪智博呼籲大家正視藤編文化保存的迫切性。
工藝師們在此次跨族群藤編工藝交流會活動中展示自製作品,也輪流分享年少時入山採藤的艱辛,更有人談到藤編與生活、祭儀的緊密連結。自幼習得藤編技藝的63歲陳明仁認為,藤編傳承面臨斷層與付出時間有關,學藤編花時間,有家庭的男人很少願意學,但慶幸的是,他與太魯閣族女婿張亞伯因教學結緣,共同推廣藤編,甚至後來成為家人。
陳明仁指出,他在東華大學藤編課程中,遇見熱衷學習的張亞伯,巧合的是,張亞伯與陳明仁的女兒同為大學同學,師徒情誼也在織藤之間延伸成為家人,他們還一起創立「誰織屋」文創空間,讓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傳統技藝延續往往仰賴個人長期投入,而現今後繼乏人。汪智博以剛獲文化部認定為「人間國寶」的孫菊花為例,作為卑南族傳統織布保存者,孫菊花至今仍每日織布、教學不輟,她可以織布織一輩子,但卻沒有其他人可以像她這樣撐到80多歲。
汪智博感嘆,文化倚賴少數長者苦撐,下一代的接棒者又寥寥無幾,由於傳統技藝的養成往往需要10年以上,「當人們必須在生活與傳承之間選擇時,多數人只能先顧生活」,因此,他呼籲相關單位應正視文化傳承斷層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