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王家瑜/台北報導

調整生活型態 預防失智中年開始

image
積極治療近視、老花、白內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王家瑜攝)
(太陽星提供)

 全球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估計全球失智人口已超過5500萬。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去年報告指出,只要避開14項風險因子,就能預防45%的失智症發生;相較於前一版本,新增「視力喪失」和「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專家提醒,預防失智從中年開始,積極調整生活型態,就能「趨吉避凶」,降低晚年失智風險。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王培寧說明,有7項「趨吉」行為,可積極促進健康。第一是「多運動」,每周15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例如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或跳舞,同時加入每周2次肌力訓練。第二是「多動腦」,例如參加講座、閱讀、彈奏樂器、下棋等。第三是「多社會互動」,例如擔任志工、聚會等。

 第四是「維持健康飲食」,建議採地中海飲食或麥得飲食(MIND),多攝取蔬菜、水果、全穀類、堅果和富含Omega-3的魚類。再來是「維持健康體重」,避免過胖或過瘦,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18.5到24之間。「保護聽力」有助於維持認知功能,如有聽力問題,配戴助聽器也能預防失智。最後一項是「保護視力」,積極治療近視、老花、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疾,可降低失智風險。

 另外還有6項「避凶」行為,包括預防控制三高、避免頭部受傷、避免抽菸、預防憂鬱、限制酒精攝取、減少空汙暴露。王培寧提醒,避免交通事故、運動傷害或跌倒,降低頭部碰撞風險;空汙會損害大腦健康,尤其分子微小的PM2.5能夠進入大腦,危害非常大,除了減少暴露於戶外空汙,在家可使用抽油煙機、空氣清淨機,避免吸入有害物質。(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