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在金門 來台灣生活的外省人
智庫論壇/專欄
金門縣在清朝時期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府,這裡不但是早期台灣移民的祖籍,更是東南亞各國華僑的原鄉。金門自古至今都保持著民風純樸的風貌,素有「海濱鄒魯」的雅稱,尤其在南宋紹興23年(1153),朱熹任同安縣主簿,任內兩度到金門視學,影響金門的文風甚鉅,受到朱子的教化影響,金門人民無不崇尚詩書與禮義,觸目所見都是宗祠。我曾來到其最重要的教育重鎮浯江書院,金門縣第一任民選縣長陳水在特別在書院設有「博士壁」,來媲美此前已存在於書院的「進士牆」,意即只要獲得博士學位的金門籍居民,縣政府都會使用厚實的木片,上面書寫其姓名、學校與畢業時間,永遠懸掛於牆上。
從1958年到2018年,合計已有一甲子的時光,浯江書院的博士牆上掛著境內的458位博士,名字能掛在上面的博士無不視作畢生的榮耀,包括某位我認識的知交,他榮獲台大機械工程學博士,雖然長住於台灣,卻永遠自認是金門人,時不時就會回家鄉,由此看得出朱子帶給金門如何的深厚影響。直至現在,你如果觀察由閩南(尤其金門)來到馬來西亞的華人,就會發現其同樣有著原鄉帶來的文化集體潛意識,這使得金門象徵的閩南文化,已經不只是一種跨域文化,更是一種跨國文化。
當前台灣的族群環境正在劇烈惡化中,我們共同面臨「大閩南主義」帶來的危害而毫無自覺。
大閩南主義是古典閩南文化的大敵,其常使用閩南語講著粗鄙野蠻的話,把自己當作「台灣的主人」,不在意品格教養,卻希望大家服膺其霸權開創出來的「台灣價值」。金門人常是這種霸權的嚴重受害者。作為閩南文化的精神源頭,現階段卻對於台灣社會的閩南文化無法發揮燈塔般的實質影響,「台灣人」不在意金門積極在守護的儒家思想,只覺得那些內容陳舊且保守(譬如禮義廉恥與忠孝節義),金門的孩子卻要念著大閩南主義價值觀編寫的課本,其目標在薰染孩子要有「台灣認同」,意即在政治正確的教育中,政府希望金門孩子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福建人」,更不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對於距離廈門只有10公里,距離台灣卻有277公里的金門孩子而言,是不是顯得有點太魔幻了?
金門人從來不缺堅苦卓絕的鬥志,台灣人怎麼能吃盡金門的豆腐,昔日依靠金門來替台灣擋住槍林彈雨,現在卻要金門人如同改姓一樣只能認同是「台灣人」,否則就要質問你的忠誠度?這就是大閩南主義的霸權心態。
因此,從五大族群歸類的角度來合理思考,因中華民國政府的因緣而來台灣生活的金門人,如同其他來台灣生活的福建人一樣,都該被視作外省人,因為彼此的精神展露出的氣息,往上都體現出中華文化中最古典且深刻的儒家文化;往下都展現出歷經風霜卻屹立不搖的中華民國文化,這兩點的結合就是外省族群的一大特徵,金門人就是外省人,應該已能獲得證實。
金門是東南亞各國華人的僑鄉,其呈現著最古典的閩南文化,朱子開創的「閩學」,始終是金門學的精核,在台灣的閩南人想認識最古典的閩南文化,就要向金門學習。金門更是中華民國的瑰寶,當年金門保衛住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安全,但在台灣的金門人如果想要安身立命,就不能保持沉默,而應該大膽承認自己就是外省人,我們都肩負著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只有團結起來,纔能化解大閩南主義帶來的精神威脅,號召海內外華人都來守護中華民國,並關注中華文化是否依然光照著台灣社會。(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