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靠補貼 台灣米愈賣愈虧
學者籲回歸市場機制

日本出現近30年來最嚴重米荒,台灣也趁勢加強稻米出口,農業部長陳駿季更喊出「瞄準日本高端市場、建立長期穩定關係」。不過,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批評,台灣稻米出口高度依賴政府補貼,缺乏真正的市場競爭力,恐怕只是用納稅人的錢硬撐出口,導致「賣愈多、虧愈多」,呼籲回歸正常市場機制。
據了解,我國自2019年起提供稻米出口獎勵,帶動稻米外銷量明顯提升,2025年前5月外銷至日本已達7759公噸,對比2015年全年僅6公噸,出口規模大幅成長。但徐世勳強調,出口不該依賴補貼或政策刻意操作,應回歸市場機制,否則只會掩蓋產業結構問題、浪費龐大經費。
徐世勳舉例,美國加州「國寶米」能穩定打入日本市場,關鍵在於產品本身品質優異,價格由市場決定,日本若追求高品質自然會選擇國寶米,若偏好低價選項,則從其他國家進口,因此市場會自然調節,政府不該透過出口補貼推動外銷,甚至大張旗鼓宣傳營造「成效亮眼」假象,若站在經濟學角度實際扣除補貼、行政資源與成本,根本不划算,應著重調整國內稻米產業結構。
據統計,台灣水稻栽種面積自2021年27萬公頃,下降至2024年24萬公頃,總產量約落在120公噸,主要受氣候、勞動力短缺等因素影響。農糧署強調,目前稻米自給率仍達104.8%,公糧儲備超過3個月,民生供應無虞。
農糧署表示,目前已著手強化農業韌性,除加速耐旱耐熱品種育成,並推動水旱輪作、雜糧轉作政策,降低對稻米單一作物依賴。此外,智慧農業、機械化耕作技術也逐步導入,協助農民減少人力負擔、精準管理,穩定產量及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