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陳祐誠、黃琮淵、王家瑜/台北報導

我對美規車設限 美促降車測標準

image
美國總統川普公布首波14國對等關稅,台灣未列其中,外界推測談不攏的其中一項關鍵即是汽車產業。(杜宜諳攝)

 美國總統川普公布首波14國對等關稅,台灣未列其中,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分析談不攏的一項關鍵即是汽車產業。立法院研究報告也指出,台灣對美規車輛設限,過程未經正式法制作業程序,美方也長期關切是否構成技術性貿易障礙,建議以明文規範美規車型的進口與審驗。

 台灣車輛安全審驗制度自2006年起轉向歐規,領牌上路必須經過安全、汙染、噪音、耗能4大類檢測,美規車因規格不相容而難以取得合格證。為兼顧需求,交通部2008年起開放業者每年限量進口,但數量從最初的每型2000輛逐年下修,至今僅75輛。

 除國內法律疑慮,美國貿易代表署多年來也在年度貿易障礙報告中,點名我國汽車進口制度存在歧視性標準與數量限制,可能違反WTO精神。報告建議,主管機關應盡速研議修法,將相關限制明文化,避免形成貿易摩擦與行政濫權。

 車界表示,美規車最大的問題是「體積大、耗油凶、技術落後」,基本上除了特斯拉,在全球市場都沒啥競爭力,尤其在地小人稠的亞洲更是如此,台灣和南韓、日本的情況都一樣。

 車廠主管指出,政府若開放「美國製造」汽車進口,得利者是在美設廠的日系、歐系車廠,像豐田、BMW等,其實美國品牌的車占不了太大便宜,因此推估,川普政府才希望台灣降低車測標準,讓過去進不了台灣的美國品牌汽車,能在台灣市場販售。

 美國總統川普8日宣布14國的新對等關稅稅率,雖然台灣尚未在名單中,但醫藥界擔心,全球製藥成本上升導致供應鏈大亂,加上國內健保藥價難調整,恐面臨「買不到藥」困境,尤其不少癌症藥物從美國進口,癌友恐首當其衝受影響。

 健保署統計,健保收載1.4萬個品項,其中177項從美國進口,每年占健保整體藥費支出約10%。美國進口藥物中有72項列為必要藥品清單,包括抗腫瘤和免疫藥物、血液用藥、抗生素、感染用藥等,多數仍在專利期內,短時間內難有替代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