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補助近14億 台灣好行虧很大

為鼓勵民眾搭乘公共運輸進行國旅,交通部觀光署2010年推出「台灣好行」景點接駁旅遊服務,從最初21條提升至去年85條,但多數搭乘率偏低,處於虧損狀態,須仰賴補助才能繼續營運,過去5個年度,政府投入13.8億元行銷台灣好行各路線及營運虧損補貼,仍無法拉抬搭乘率。
據統計,疫情後搭乘人次雖逐年回升,去年達565萬人次、搭乘率約58%,搭乘人數雖高於2019年,但搭乘率卻是下降1.55個百分比,部分路線更乏人問津。如西濱快線搭乘率不到20%,瑞龍瀑布線、山博行線、東山咖啡線等搭乘率甚至不到10%;個別路線如菱波官田線每班搭乘不到3人,關子嶺線每班搭乘不到6人,經常是空車行駛。
審計部報告指出,去年7至9月暑假旺季,墾丁快線尖峰每班有20至30人搭乘,離峰卻不到10人,尖離峰落差極大;大鵬灣琉球線尖峰每班有15至25人搭乘,離峰同樣不到10人。審計部認為,台灣好行部分路線搭乘人次偏低,或尖離峰搭乘人次有明顯落差,應檢討研謀改善。
觀光署坦言,目前僅九份金瓜石線、阿里山線等熱門景點線具備初步自償能力,其餘多須仰賴補貼維持運行。
自2020至2024年間,政府於觀光發展基金與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共計編列13億8628萬餘元,給台灣好行各營運路線品牌行銷推廣及營運虧損補貼,包括過去3年分別核發1.19億元、1.06億元、1.66億元營運補貼。觀光署今年持續規畫新增8條新路線,但業者透露,雖有營運補貼,但僅能少賠或不賠,賺錢則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