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隊形缺一角 人事權鬥未完

在823大罷免大失敗後,賴清德啟動府院黨及黨團的改組,民進黨先調整人事,府院新人事9月1日上任,但和黨團總召柯建銘的鬥法卻踢到鐵板,隊形調整不只缺一角,用人也仍是「信賴至上」,未來賴清德恐仍難掙脫政治泥淖。
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賴清德短短1年3個月就流失277萬的支持者,僅剩36%的政治信任度,讓賴清德在設定新政治議題時會受到民眾質疑動機,而陷入「塔西陀陷阱」的困境;原本期待「新人事、 新布局、新氣象」,也因為用人唯親,「信賴圈」越來越小而缺乏亮點,讓賴清德期待再創政治高峰困難重重。
國安團隊應該是賴總統最能掌握的權力職能,啟用趙怡翔、李問為國安會副祕書長,主要有兩個考量。第一,賴清德在20至40歲年輕族群的信任度僅剩下28%左右,這不僅是民進黨的重大困境,更是2028賴清德連任的重大危機,拉攏年輕族群當然是首要考量。其次,培養未來可用的國安親信幕僚當然也是重要考量因素。但面對嚴峻的國際與兩岸地緣政治風險,趙怡翔、李問兩位「高級實習生」能否勝任還有待觀察,而年輕族群是否因此埋單恐怕也不樂觀。
在內閣部分,此波改組異動人數達到16人,可算得上是「中型」改組幅度,但仍是在「信賴小圈圈」裡用人。
大罷免受傷最慘重的當然是民進黨,好感度半年跌了10.5%,民進黨黨部此次也做出人事調整。7年前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卓榮泰擔任祕書長、徐國勇當發言人,被陳菊封為「薯條三兄弟」,可見三人的好交情。如今徐國勇接任黨祕書長,三人重組府院黨團隊,鞏固領導中心的意味明顯。然而面對2026的縣市長提名及派系權力傾軋,老組合能否面對新挑戰,關鍵還是賴清德能否重建威信。
至於民進黨團的改組才是最精彩的情節。賴清德與「萬年總召」柯建銘上演火車對撞的戲碼,賴清德顯然出手又快又狠,但卻缺乏「精準度」,徐國勇、潘孟安連番出招,賴清德親上火線回應,仍不敵柯建銘四兩撥千斤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宮廷鬥爭大戲第一階段賴清德碰了一鼻子灰,原本就不穩的黨內威信又遭重擊,然而賴柯之爭進入延長賽,明年2月才是決戰點。
大罷免大失敗後,賴清德就像一頭受傷的獅子,現階段當然是鞏固領導中心「療傷止痛」為首要目標,人事布局也是「忠誠至上」、「信賴至上」,位置大風吹,「保守有餘,亮點有限」,也看不出對最新民意的謙卑,對執政缺失的檢討,與人民的期待恐怕仍有不小的差距。
總之,賴清德的人事權鬥,未完,待續。(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