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林周義/台北報導

遲育現象增生第一胎平均年齡30.8歲

image
(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育兒是少子化社會的重要課題。根據內政部統計,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自2012年首次突破30大關後,於2017年達到30.8歲,比理想中的26歲足足多出4歲,顯示晚生育已成國人普遍現象。國健署提醒,高齡婦女將增加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等風險,呼籲民眾生育要趁早。

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生第1胎的女性平均年齡為30.83歲,較2014年增加0.09歲,較2007年增加2.28歲。其中,以30至34歲居多,佔36.73%,其次依序為25至29歲者(28.54%)及35至39歲者(18.33%)。

若以整體來說,2017年出生的嬰兒,生母的平均年齡為31.97歲,較3年前微增0.12歲,較10年前增加2.44歲,呈逐年上升趨勢。2017年生於的婦女,以30至34歲者居多,共7萬3660人,佔總數的37.85%;其次為35至39歲者,共4萬7949人,佔24.64%;第3名則是25至29歲者,共4萬5525人,佔23.39%。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揚分析,多數人因經濟壓力,覺得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會生孩子,因此我國的懷孕年齡不斷往後掉。根據其臨床經驗,薪資較高、福利較好的國家,如歐洲,進行試管嬰兒的年齡落在30歲上下,台灣則平均介於39至40歲。

年紀越大的女性,懷孕的成功率越低。李新揚表示,30歲以前是自然懷孕的好時機,若錯失機會,則可把握30至40歲,透過試管嬰兒受孕。曾有一名43歲居台日本婦女,卵子少,受孕機率相當低。取出4顆卵子後,先生好不容易安排到假期取精,最終幸運地懷上寶寶。李新揚表示,政府應積極進行衛教,讓民眾曉得及早懷孕的重要性,並充實送托資源,降低民眾育兒成本。

另一方面,為提升孕期健康,國健署補助每位孕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服務、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另針對對34歲以上曾罹患遺傳性疾病、生過異常胎兒、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者、胎兒可能異常者等高風險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及遺傳性疾病檢查。